清潔生產(chan) 的出現是人類工業(ye) 生產(chan) 迅速發展的曆史必然,是一項迅速發展中的新生事物,是人類對工業(ye) 化大生產(chan) 所製造出有損於(yu) 自然生態人類自身汙染這種負麵作用逐漸認識所作出的反應和行動。
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,由於(yu) 經濟快速發展,忽視對工業(ye) 汙染的防治,致使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(yan) 重。公害事件不斷發生,如日本的水俁(yu) 病事件,對人體(ti) 健康造成極大危害,生態環境受到嚴(yan) 重破壞,社會(hui) 反映非常強烈。環境問題逐漸引起各國政府的極大關(guan) 注,並采取了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對策。例如增大環保投資、建設汙染控製和處理設施、製定汙染物排放標準、實行環境立法等,以控製和改善環境汙染問題,取得了一定的成績。
但是通過十多年的實踐發現:這種僅(jin) 著眼於(yu) 控製排汙口(末端),使排放的汙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,雖在一定時期內(nei) 或在局部地區起到一定的作用,但並未從(cong) 根本上解決(jue) 工業(ye) 汙染問題。其原因在於(yu) :
第一,隨著生產(chan) 的發展和產(chan) 品品種的不斷增加,以及人們(men) 環境意識的提高,對工業(ye) 生產(chan) 所排汙染物的種類檢測越來越多,規定控製的汙染物(特別是有毒有害汙染物)的排放標準也越來越嚴(yan) 格,從(cong) 而對汙染治理與(yu) 控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為(wei) 達到排放的要求,企業(ye) 要花費大量的資金,大大提高了治理費用,即使如此,一些要求還難以達到。
第二,由於(yu) 汙染治理技術有限,治理汙染實質上很難達到徹底消除汙染的目的。因為(wei) 一般末端治理汙染的辦法是先通過必要的預處理,再進行生化處理後排放。而有些汙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汙染物,隻是稀釋排放,不僅(jin) 汙染環境,甚至有的治理不當還會(hui) 造成二次汙染;有的治理隻是將汙染物轉移,廢氣變廢水,廢水變廢渣,廢渣堆放填埋,汙染土壤和地下水,形成惡性循環,破壞生態環境。
第三,隻著眼於(yu) 末端處理的辦法,不僅(jin) 需要投資,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(包含未反應的原料)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,致使企業(ye) 原材料消耗增高,產(chan) 品成本增加,經濟效益下降,從(cong) 而影響企業(ye) 治理汙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第四,實踐證明:預防優(you) 於(yu) 治理。根據日本環境廳1991年的報告,從(cong) 經濟上計算,在汙染前采取防治對策比在汙染後采取措施治理更為(wei) 節省。例如就整個(ge) 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氣汙染而言,排放後不采取對策所產(chan) 生的受害金額是預防這種危害所需費用的10倍。以水俁(yu) 病而言,其推算結果則為(wei) 100倍。可見兩(liang) 者之差極其懸殊。